【人民出版社】汪信砚著作《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4-25
书名:《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作者:汪信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主要研究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所含蕴的时代精神,同时以这种时代精神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过程中,作者探讨了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倍受关注且关系重大的若干理论问题,并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有关方法论问题提出了有自己的学术见解。下篇为“全球化、全球问题及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当代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的特殊性质及其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对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及其带来的价值冲突、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途径、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并由此彰显了本书致力于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关切。
后 记
多年来,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总是处于一定时代中的,并且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包含并内在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所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既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密切关注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密切关注实践的新发展和科学的新成就,及时总结和概括时代精神中出现的新内容,也包括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未来方向。本书的内容虽然并没有刻意追求严整的逻辑体系,但它体现了我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的一些努力,书名中的“当代视域”就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个向度。从这个方面看,本书也是我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当代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曾于200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收入《人民文库》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前,我对书中的内容作了较大篇幅的修订,并对有关体例作了调整。其中,上篇第七章、第十一章分别是与程通、王雨辰合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部主任崔继新编审对本书的修订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澳门37000Cm威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高欣雨、杨小叶、邓志坤帮助我仔细核对了书中的引文。在此一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汪信砚
2021年3月30日于武昌珞珈山
目 录
导 论 现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 篇 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
一、实践的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一) 实践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当代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当代形态
二、科学的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形态
(一) 科学的现代发展和当代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及其当代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当代形态
三、从人文学科的视角看哲学
(一) 一个基本而又困难的问题
(二) 人文学科与科学的分野
(三) 哲学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的规定
四、人学与哲学的本真关系
(一) 哲学就是人学
(二)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一) 哲学只有作为价值哲学才是可能的
(二) 旧哲学作为价值哲学的缺陷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哲学发展中的变革
六、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
(一)“自由个性”与“个性自由”
(二)“自由个性”与人的自由发展
(三)“自由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七、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概念
(一) 什么是“在其现实性上”
(二) 什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是其所唱”对“人是其所吃”的超越
八、社会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理想的核心内容
(二)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性质及其决定因素
(三)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一) 哲学自然观的性质和恩格斯自然观的形成
(二) 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三) 恩格斯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十、罗莎·卢森堡的民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一) 卢森堡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的民主思想
(二) 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民主思想
(三) 卢森堡的民主思想对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意义
十一、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种解读模式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点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时代蕴含和文化选择
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有的自觉意识
(一) 强化民族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二) 强化世界意识,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世界
(三) 强化人类意识,自觉捍卫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视野、论域和方法
(一) 开阔视野,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整内涵和深刻意义
(二) 扩展论域,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丰富内容
(三) 创新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提高到总结规律的水平
下篇 全球化、全球问题及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一、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一) 什么是全球化
(二) 全球化的当代特点
(三) 当代的全球问题
(四) 当代的反全球化运动
(五) 如何走出当代全球化的困境
二、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一)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
(二) 全球化中的价值观冲突
(三) 全球化中应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的消释
三、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二) 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
(三) 走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克服
四、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一) 何为人类中心主义
(二) 何为可持续发展
(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何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
五、环境伦理可以可能
(一) 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流观点
(二) 道德扩张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辨祈
六、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 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生态平衡的共同价值取向
(二) 保持生态平街对构建和诸社会的重要性
(三) 构建和谐社会对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七、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论审思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本位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
八、新冠疫情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再思考
(一) 生态文明的本质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正义追求
九、社会稳定:治国安邦的根本前提
(一) 社会稳定的本质和特征
(二) 现代化与社会稳定
(三) 改革、发展与社会稳定
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真意涵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三) 从实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应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一、价值共识与和谐世界
(一) 价值共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二) 价值共识与社会和谐
(三) 价值共识与世界和平
十二、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境遇的反思
(一)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的境遇
(二)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境遇的根源
(三)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想境遇的经验教训
十三、中国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径
(一)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涵
(二)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三)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附录一 探寻真善美的统一
——访汪信砚教授
附录二 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学风
——汪信砚教授访谈
附录三《李达全集》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李达全集》主编汪信砚教授访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