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 彭富春 黄柏权: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一个美学问题的前瞻性探赜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9-01
摘 要:
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我们如何让自己的言行给身边的人带去美感?中华文化的审美标准有怎样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我们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美政”: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将进一步深化“美”的意义和本质认识,美在生活,美在现实,“综合之美”、“和谐之美”、“自然之美”、“相对之美”、“净洁”之美。“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美”是人生的最高目标。“美”蕴意人类心灵,充盈人类生活,普惠人类世界,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美学蕴意 改革开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学问题
一、主持人开场白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武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主持人尹晨芳。我们记得,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寄托着深厚的美学蕴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凝聚着党的初心和使命。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激发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今天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民革武汉市委会、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图书馆、武汉海外联谊会、武汉欧美同学会、澳门37000Cm威尼斯港澳台办公室、台湾研究所等单位部门,联合举办了这场“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学”高端对话暨第三期《开卷有益》电视节目的现场录制活动。在这里,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欢迎大家!
观众朋友们,那么今天就如同市委领导倡导的那样,让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以文化的方式、以美学的角度,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三位高端对话的嘉宾是:
有请澳门37000Cm威尼斯与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欢迎您!有请澳门37000Cm威尼斯博士生导师,澳门37000Cm威尼斯美学研究所所长彭富春教授,欢迎您!有请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柏权教授,欢迎您!
二、什么是“美”?“美”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主持人:朋友们,我们今天为了“美”这个共同的追求而来,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美”的本质和意义究竟在哪?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引发我们的“美感”?那我们作为一个体又如何给周边的人,给我们这个社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增加“美感”呢?
下面我们首先有请彭富春教授为大家做“美学”导引,有请彭教授。
彭富春:大家上午好!关于这个“美”,我想这是最激动人心,也是最令人陶醉的一个词,那么什么叫“美的本质”和“美的本性”呢?我用两句话:第一个,“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第二个,“美”是人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第一句话,我们说“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这个存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存在,世界存在,这个存在是生生不息的,不断变化的,但是当我们和这个世界达到它“最完美的、最完满的”本性的时候,那么这就是到了一个美的境界、到了一个美的层次,这是我想从世界、从“存在”的角度来讲。另外一个呢,从我们人自身来讲,我们讲“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这是因为我们活在世界上有我们基本的本能的需要,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但是当我们生活达到它的顶端的时候,就是一种“美”的境界,所以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角度来讲,我们不仅要吃饱饭,而且要吃得美,也就是说追求美味。我们穿衣服,不仅要遮蔽我们自己,让我们获得温暖,但也要穿得漂亮,穿得美,这是最外在的东西,当然最根本的,还有我们灵魂的美,我们整个生活的美。所以我想,如果讲“美”的本性,就是世界的完满和完满世界、以及人的生活的最高目标。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事物能够吸引我们,什么样的事物使我们感到它是美的?我想这是个美的事物,也可以从外在到内在,一步一步的对它进行推引。首先,一个美的事物,它外在一定是很漂亮的,比如说,它有美好动人的音乐、多彩的色彩、非常变化多端,同时又合乎规律的事情。首先这些外在的东西能够吸引人,但是这还只是比较低级的一方面,这是外在美,更重要的是我们追求它内在美,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灵魂是美的,一个人的精神是美的,他的为人处世是美的,所以这个美好的东西,它一定是由外到内的,一直到最后,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美自身”,那个“美自身”,它是真理,是“道”,我们中国古代讲“大美”,是跟天地,天地自身的美,西方的美,那是上帝自身的美,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说,有一种超越个人,一种世界本身的美,所以这种美的当中,我们个人完全陶醉于其中,完全把自己消融到美的陶醉之中。所以,我想这是我想“美”是怎么样吸引我们的。当然第三个问题呢,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我想我们自己的言行怎么美?我想言行怎么美,是需要个人不断的学习,不断地陶冶自己。我们当然要首先注重我们的形体,我们身体的训练,我们仪表的训练,我们穿着打扮的训练,这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一个更能体现我们人的存在的,是我们的灵魂和我们的行为,这个行为很简单,一个是我们自己的活动,更多是相关于跟他人的交往,我们在不断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显示我们自己美好的道德、美好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需要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它整个的实现过程,一个很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美的熏陶,通过“美育”,这个“美育”呢,除了我们讲的音乐、绘画、文学艺术作品之外,还有我们现实的美好的人物,美好的事物的榜样,对我们的指引,一直我对“美”是这么一个想法,我们一般讲的美都是艺术上的美,比如说我们音乐学院讲的美,美术学院讲的“美”,但是我所主张的美,是一种“大美”,我所主张的美学,是一种“大美学”,也就说这样一种美,这样一种美学,并不只是艺术殿堂里的世界,也不只是哲学家美学家的事情,而是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息息相关的事情。说到最后,“美”是生活的最高目标,也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
主持人:谢谢!就是啊,美是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是最高的目标。我们经常在私底下聊天的时候,会说,“哎,某某人他的审美品位不错。”在我看来,所谓的审美品位,恐怕呢,也就是我们理论上的一个审美的标准。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这个审美标准有着怎样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呢,我们能不能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中,去寻找我们美学思想形成的轨迹呢?好,接下来我们就请郭齐勇教授为我们大家来做分享。有请。
郭齐勇:谢谢,谢谢主持人,谢谢彭老师、黄老师,谢谢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关于美的标准啊,各个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赵飞燕美不美?“美”(听众)。杨贵妃美不美?“美”(听众)。但是赵飞燕要是到隋唐时代,人们不以为美;杨贵妃如果是在秦汉时期,人们也不以为美。就人体美而言,汉代以奷弱骨感为美,唐代以壮实肥硕为美。所以审美的标准啊,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美的定义,或者如彭教授刚才讲的,对于“美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审美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当然,刚才彭教授讲了,关于什么是美?还是有人类的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比如说孔夫子,孔夫子怎么定义美?孔夫子品评诗歌,古代的诗经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就是说,美和善,都是价值,它要连在一起来讲。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讲的,“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美、仁德其实就是善。如果是从艺术的角度讲呢,爱、同情心、仁德就是美。”这就是“美善相乐”。“美善相乐”不是孔夫子讲的,而是荀子讲的。可见真善美啊,特别是美与善,是联系得很紧密的。我们要体会孔夫子讲的尽善尽美。儒家美学把这个善,把仁德、仁爱,把仁者与天联系起来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彭教授刚才讲到的,人格美、心灵美、爱、大美。大美学其实是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主流思想家一致认可的。儒家的美学观还有一个看法就是,综合美、和谐美。综合之谓美,和谐之谓美。什么是美的?如果要说“美的标准”的话,这个事物美不美好?我们考察它的话,看它是不是具有多样统一的综合性、和而不同的和谐性。你看我们北京城的中心区,现在还保留着明清两代都城的结构布局,它基本上是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平衡、错落有致的城市的美,对称的美,综合平衡的美。我们很多的绘画、诗歌,也蕴含着这样一种美。因此,综合美、和谐美,是儒家美学的一个标准。道家就不一样了,道家讲自然美,什么是美?它认为雕琢之后的东西不美,自然之谓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我们怎样言天地之美,就是说,天地的美,自然的美,美在哪里?我们武汉东湖的美,我们三峡的美,我们武当山的美,美在哪里?美在它的自然状况,美在它不饰雕琢,素朴,自然天成。这是道家的美学观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自然之谓美,它不是人为的。另外道家的美学观,如庄子的美学观还有一个特点。儒家常强调美丑的划分、对立,但是道家要超越这个对立。庄子认为美和丑都是相对的,你说这个美女美不美?美。毛嫱美不美?美。西施美不美?美。人们常形容为“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庄子调侃地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鱼啊,鸟啊,月啊,花啊,都跑了,不看你这个美,不欣赏你这个美。因为你这个美女的美,是一定时空的人的看法,但是换一个参考系,放开一个尺度,就不一样了。动物去看这个美女,美不美?早就吓跑了,不以为美。所以,美是相对的,丑也是相对的,美丑是可以转换的。道家庄子的美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尺度和标准。儒家孟子讲“充实之谓美”,道家庄子讲“空灵之谓美”。充实,精力弥漫;空灵,羚羊挂角。这两者恰好是中国美学的两元。
佛家的美学呢,也很有意思。佛教的心灵讲“洁净”。楼宇烈先生说过,如果儒家讲“尊敬”的“敬”,道家讲“安静”的“静”,佛教就讲“干净”的“净”。“净洁”之谓“美”,心灵的“净洁”之谓“美”,要超脱俗世,比道家更加有超越性。“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是有条件的。其实美呢,也是一种境界,达到了最高的一种体验,和谐的、精神境界的美。我只是略微说一说中国的美学。彭老师、黄老师,他们是专家,他们有很多很多的著作,大家去读。他们告诉大家要去读书,读中国古典、读西方,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提升我们美的情趣,提升我们美的自觉。我先说到这里,谢谢。
四、如何从美学角度认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美政”:改革开放
主持人:谢谢!那么下面就有请黄柏权教授给我们分享一下,如何以美学的角度,来认识被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的“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有请黄教授。
黄柏权:谢谢主持人。非常感谢郭老师、彭老师,他们两个才是真正的美学专家,我本身是做民族学的。刚刚主持人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第二次革命”,那么“第二次革命”呢,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从美学上来讲,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感受。第一个从“美政”来说,因为“美政”促使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繁荣,刚才郭老师讲了“善”,“善政”也是一种美。《国语·楚语》上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这个伍举和楚灵王到章华台去欣赏美的时候,楚灵王就问伍举:“章华台美不美?”伍举就说:“美要不干扰他人的生活,给老百姓以幸福的生活,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美。”那么说明“善政”才是国家的大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就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又建立了市场经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那么通过这些拨乱反正,实行法治治理,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通过这样一种“美政”,使我们国家得到了发展,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都得到显著增强,这是从美政来说。第二个从“和谐美”来说,刚才郭老师讲“和谐就是美”,那么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团结、和谐的民生政策,比如从这个民族政策上,我们制定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政策,使我们五十六个中华民族能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面和睦相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地区来说,我们的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了,东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尽而促使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再就是从城乡来说,我们国家非常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是要促使我们城市发展以后,要反哺农村,那么这样一种和谐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的一种成就。第三点从生活本身就是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生活就是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组统计数据说,从1978年到2017年,我们国家的人均收入每年平均增长是多少呢?是7.8%,从原来的几十块钱,到现在增加到了两万多块钱,我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那个时候,七八十年代,大家都是穿着非常单一的服装,我们现在穿的服装是丰富多彩,我们不但现在家里有了移动电话,有了电视机,我们大部分家庭都有汽车,我们现在城镇汽车的普及率大概是,每一百户大概有三十多辆汽车,农村是有九辆多汽车,有一个统计。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每天看到的,比如只要有广场就有大妈在跳广场舞,这种声音是以前没有的,所以生活是美的。另外,我们只要有假期,我们一家人就出去旅游,不但在国内旅游,还在世界各地旅游,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再就是自然也是美。那么从自然美来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在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写进我们党的报告,写进我们国家的战略,作为五大战略之一。我们现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到处是青山绿水,因为这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我们这“三个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自然环境更加美好。所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说,那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在这个“美”的理念指导之下,我们通过“善政”,通过“和谐”,通过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生态文明建设,使我们整个国家更加美好,我们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谢谢!
五、“美”的意义和本质再认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主持人:谢谢黄教授,这样看来我们多增加一些美学的基本常识,让我们每个人都善于去发现美,去感受美,也能增加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体验感,我记得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在他80大寿的寿辰聚会上,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时候有很多人说他说了一句十六字箴言,我不知道在座同学有没有人记得,他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我们应该如何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它呢?下面我们就请三位教授为我们做一个解读,我们就先请问一下郭教授,您说,我们为什么要“各美其美”?先请郭教授。
郭齐勇:刚才彭教授和黄教授其实都讲到了,美在哪里呢?美在我们的心里,美在哪里呢?美在现实之中。主持人讲到,有时候我们往往不够自觉,没有觉识到我们现实的美,心灵的美。清代有一位女诗人叫郭六芳,她写过一首诗《舟还长沙》:“侬家家住雨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位诗人原本不知道现实中自己家庭的美,忽然有一天从江上坐船去看,配上了珠帘,配上了夕照,觉得我的家就在画图之中啊。所以,我们怎么样理解美在现实中呢?各美其美,我们把自己的形体美、语言美、心灵美、性情美和人格美,统统建立起来,并自觉地欣赏自己的美,这是比较和学习他者的前提。我们看自己,看我们所处的环境,看我们的现实,尽管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觉识到,美就在我们身边,美就在我们的心灵中,美就在凡俗的、平凡的生活世界中。儒家有一部经典叫《中庸》,“中庸之道”的主要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最高明的境界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凡俗的生活中,关键是我们怎么体验,我就说这一点。
主持人:谢谢。“各美其美”是对我们个人来说的,我们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完美,变得更加的美好,这个我们还能通过自我修养来做到。那“美人之美”呢?又该如何理解,怎么才能做到美人之美呢?有请彭教授做个解读?
彭富春:这个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美人之美”,就是对别人的美,表示赞同,表示欣赏,那么为什么我有我的美,同时又能赞美别人的美呢?这在于,我能向他人敞开,他人也能向我敞开,因此我能够承认别人,接受别人,欣赏别人。这样我与他人的关系,就能够是一种相通的,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达到了一个美的境界。但是我还认为,费老的这四句话,还不是很究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世界上,既具有个人美,个性的美,还有共同的美。比如说,唐诗宋词,大家都觉得美,宋元山水画,大家都觉得美,另外像,在自然界,太阳升起和落下,长江、黄河、三峡、东湖,大家都觉得,这都是一种共同美,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对所有人都适用的,那么与共同美相对应的是我们具有共同的美感,反过来,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年老,还是年少,对于这些共同美,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每个人的美感,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共通的。所以我觉得,除了承认美和美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之外,还要承认它的共同性和同一性,我们在同一当中找到差异,同时在差异当中找到同一,这才是真正的美。
主持人:谢谢,谢谢彭教授。黄教授,想让您给我解读一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该如何理解?
黄柏权:因为这是费先生,在1990年的时候,他在讨论关于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当时费先生和很多人类学家,包括中根千枝、乔建这些人类学家在一起的对话,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美与共”,实际上就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承认多样,包容差异。因为就我们中国来说,五十六个民族,它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各自的文化,我们要包容,但是我们是一体的,要承认一体。那么就世界来说呢,我们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我们都是能够包容的,要能够承认它的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一致,最后实现我们人类共同的目标,实现天下大同。
六、观众互动
主持人:谢谢,谢谢黄教授,那下面的时间我们就留给场上的来宾,大家有什么问题,关于美的追求有什么需要沟通的,我们现场可以向三位嘉宾提问。有人吗?好,这位女士。
观众1提问:我是来自武汉欧美同学会的陈珊,各位老师,您们好!郭教授是当今国内研究儒家思想和国学的大家,特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等,并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提出“育新人、兴文化”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孔子曾提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请郭教授帮助解读下,在当下,我们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服务新时代“以文化人”任务?想听听郭教授的分析,谢谢!
郭齐勇:谢谢您的提问,提得很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说明主体--人的作用。在客观形势面前,张扬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可以去推动客观大势的发展,是人弘大其道,而不是道弘大其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以文化人”,怎么把它联系起来看?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我们怎样在现时代来加以分梳,加以细节的展开?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就是,我们还是要有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往往我们对自己古代的文化,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宝藏不够了解,我们当然要拥抱世界文明,首先我们要弄清自己的家底。我们的儒释道,诸子百家,宋明理学,我们的中国文化、地方文化、楚文化,有很多很多的珍宝,这些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了解它,深入地了解它,还有一些书没有读,还有一些音乐没有听,还有一些绘画没有去品鉴,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理解,我们要有文化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的自信,这是我们“两创”的一个前提。第二点就是彭教授刚刚强调的,就是对于他者的理解,我们要拥抱西方文明,拥抱世界文明,多学习别人。因为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各位的穿着、语言,我们现在武汉市的习俗,已经是不分彼此了,不分中西了,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因此我们要把西方的、印度的、阿拉伯的、日本的,外域文化的、他民族文化的一些优长的东西要拿过来,要学习。鲁迅先生讲“拿来主义”,我们要消化吸收,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呢,我们还要创造性地综合。因为我们还要有自己的东西,还要把它综合起来,要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古代的东西,只能说明祖宗的高明,不能说明我们的高明。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古人,要求距离现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理解民权思想,不理解就不高明?这也不对,我们不能强加古人,厚诬古人。追求自由、人权,是我们的责任,不是孔子、老子的责任。我们要了解古人。我们要理解外人,外国人的文化,理解外来的文化的优长。另一方面呢,最后一方面,作为“两创”来说,作为“以文化人”来说,要建构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真正的中华文明,这需要我们心态上非常宽容、宽厚,而且非常有底气。同时,要有自己的新见,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要在世界文明的基础之上,要有自己的建设,要有自己的心得,要有自己的见解,要超越古今中外。此外,我们前面讲到的美学的问题,我们要有一种审美的条件,怎么样构成一种审美条件呢?我们刚才讲的,郭六芳的诗,想到我的家是很美啊,换一个尺度来看,珠帘啊,夕照啊,它变成一种隔,一种间隔。审美是需要有间隔的,需要有心灵的距离。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建构社会主义的新的文化,我们还要有一种距离感,还要有一种尺度,或者是一种建构,来理解我们如何把自我和他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建构,综合性创新,创造性发展。我不知道这样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谢谢你!
主持人:谢谢郭教授!我看到还有来宾有问题。
观众2提问:彭教授,您好,我是来自武汉欧美同学会的陈德胜,我自己的研究领域是文学文化领域,不是美学领域。我知道,您是当今国内研究美学、儒释道及海德格尔思想方面的大家,特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哲学或者说美学要关注现实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不能忽视对“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人过”,或者说“人应怎样过有价值的生活”等问题进行思考。那么,我引出问题:请教彭教授,在学理层面上,“美好生活”的哲学或美学维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实践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我想听听彭教授您的分析,谢谢大家。
彭富春: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内容很广,我想一个一个地回答。其实我读大学,我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因为我的梦想当时是想当诗人或者文学家,但是后来才转到搞哲学、美学,所以在这里我们也是共同的,没有太多的差别。第二就是你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一种哲学社会科学跟它时代的关系,他讲的是对的,没有哪一个时代的哲学是不跟它时代的现实相关的、是相脱节的,跟现实没有关系的,当然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有差异,比如说跟法律、跟经济有点差异,它有时候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反映这个时代,但是尽管这样一个作为学院派研究的哲学,可能跟这个时代脱节,比如说,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我们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跟我们中国哲学相去甚远,古代哲学也许跟我们现在有两千年的距离,但是这只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所有中国哲学、古典哲学、或者西方哲学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什么?它最后是围绕我们当下的现实,也就是说,这些哲学要能够启发、推动我们这个时代产生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否则,它只是纯学院的研究,它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中国的智慧,需要一个新的中国的美学,我认为这样一个新的中国的智慧,新的中国的美学,应该是吸收了中西思想的精华,并且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所产生的一个新的中国智慧和新的中国美学。那么至于你刚才你提问的第三个问题:“人民美好的生活跟美学有什么关系?”,我想首先要讲,“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身是一个大美学问题,不要以为,我刚刚在前面已经说过,美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事情,是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学家研究的问题,而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我觉得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它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那么这样一个追求,我认为把它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我们讲的“中国梦”,这个“中国梦”不是一般的中国梦,是吧,我们对于梦可以进行很多类型的分析,但是我们一般做的梦,都是希望“做美梦,做最美的梦”,那么我们现在的这个中国梦就是“中国的美梦”、“最美的中国梦”,那么这个“最美的中国梦”,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就是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几个层面,它能够得到完满的发展,那么从个人这个角度,就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人的尊严、感到自己过的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刚才讲的中国梦,从国家这个层面,就是国家的美梦,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就是人人的美梦,那么这个美学就应该参与到对这个时代的美学的思考。所以,它一方面应该分析我们国家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我们讲的美的需要,它的现实是什么,它的问题是什么?同时,又如何来解决它?最后呢,美学不仅仅是描述的科学,而且应该是个规范的科学,我所讲的这个科学是从广义上讲的,是一种知识系统,所以说美学到最后,它有一个指引,指引我们这个时代,比如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究竟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很简单,我们有古朴的思考,比如说我们穿唐装、穿汉服、或者女性穿旗袍,这些东西究竟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时尚的服饰,我认为是很值得怀疑的;另一方面,我们穿西方的西装、夹克、牛仔裤,这个东西都可以思考的,所以到现在我觉得不是简单的恢复到汉、唐的生活方式,那它就是最美的。比说网络上有这样讲,说这个“宋代的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我觉得这个有点虚夸,是吧?我们绝对不能回到宋代或者唐代去,或者反过来,让我们觉得欧美的方式最好,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白人的生活方式,它未必适合我们中国人,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我们的美学要好好的研究这个“中国美梦”,然后对我们的现实提出一个美学指导。
主持人:谢谢彭教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还有一次提问机会,我们看交给现场谁,请工作人员递一下话筒。
观众3提问:黄教授:您好!我是武汉一中新疆预科1班哈萨克族学生哈伊沙尔。我知道,您在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特向您请教一个问题。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在《展望21世纪》与池田大作对话中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包括中国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体”,并对几千年来延续、团结、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滋养。请黄教授帮助分析下,中华民族“多元通融、和合一体”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什么?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对它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想听听黄教授的分析,谢谢!
黄柏权:谢谢这位同学,理论性很强,关于你提这个问题,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展望21世纪》,人类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通过这个对话,试图找到人类21世纪发展的解决路径。那么你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里面,“多元通融、和合一体”这个思想,它的精神、它的价值,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里面,它蕴含了包容、吸纳的气度,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吸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再就是墨家的“大公无私”的思想,还有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还吸纳外来的佛教“慈悲为怀”和奉献精神。同时它还学了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它通过综合、吸纳,摄取各种文化以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来,影响到今天,这是它的包容和吸纳。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里面的“仁爱”思想,就是讲仁、讲爱,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那么人类最终目标都是要获得幸福的生活,都是要关心,这种思想对我们影响很大。再就是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思想,也就是优秀的思想,比如“齐政思教”、“因俗而治”,这样一种执政理念,一直贯穿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中,那么这种统治方式不但把我们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都统一到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它这种思想还影响到周边各个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前面讲的,儒家的和合思想,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那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一,它使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延续到今天。我们经常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现在只有我们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当然可能更长,一直延绵不断到今天,它与我们这样的一种文化精神是有关系的,一直传承下来。第二个,中国的统一的制度,秦朝统一以后,中国中央集权的制度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坚守这样一种,就是中央集权的、国家统一的这种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再就是我们中国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从封建社会的“因俗而治”到我们今天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那么在一体的前提下承认文化的多元、多样性,这就是对我们今天思想文化仍然是有影响的。同时对我们当今来说,这些思想,一方面它是我们今天坚守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为什么有文化自信,就是因为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第二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我们为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再就是,也是民族复兴的源泉。我们现在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够复兴,因为我们历史上强大过,我们历史上这些文化,不断影响我们自身,还影响到世界许多国家。那么池田大作和汤因比的对话里面还讲到,除开这种政治和文化的力量,使中国几亿人凝聚在一起,他还讲,未来人类要避免集体自杀,唯一途径是世界要统一,那么世界要统一。他说,从当下来看,从历史来看,从中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历史来看,只有中华民族、只有中国这个国家具备这个实力,他说未来统一世界的,不是欧洲,也不是欧化的其它国家,而是中国。所以为什么他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说这个话,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有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的、政治的力量,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而且它也是未来实现世界大同的政治和文化力量。
主持人:让我们愉悦的就是美。好,我们再听听郭教授有没有补充。好,那下面我们至少记住一句话,那就是,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美学,非常感谢三位专家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关于美学的分享,最后,我们请三位教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对话。
郭齐勇:美在生活中,美在现实中,看我们怎么去体验。
彭富春:我开始重复我讲过的那两句话,美是存在的完满世界,美是人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我希望祝愿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也祝愿我们在座的各位你们人生更美好。
黄柏权:美,蕴意我们的心灵,充盈我们的生活,普惠我们人类。
主持人:我确实是今天受益匪浅,那我今天就借用那句话来做我们今天论坛的总结,我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祝福大家生活越来越美!好,再次感谢三位嘉宾,也感谢我们现场所有的来宾朋友们参与和聆听,今天的高端对话就到这里了。
谢谢大家!
郭齐勇 彭富春 黄柏权
作者简介:
郭齐勇,澳门37000Cm威尼斯国学院院长、澳门37000Cm威尼斯二级教授
彭富春,澳门37000Cm威尼斯美学研究所所长、澳门37000Cm威尼斯二级教授
黄柏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原文载于:《澳门37000Cm威尼斯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