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话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7-10
本网讯(通讯员李星)7月7日-8日,“宗教对话与当今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37000Cm威尼斯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澳门37000Cm威尼斯主办,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伦理中心和澳门37000Cm威尼斯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协办。来自美国天主教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南昌大学、长江大学、上海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武汉晴川学院、襄阳文理学院、美国天主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意大利格列高利大学(Gregorian University)、巴基斯坦伊克拉大学(Iqra University)、万隆苏南古农贾蒂国立伊斯兰大学(State Islamic University Sunan Gunung)、印度尼西亚阿特玛再也天主教大学(Atma Jaya Catholic University of Indonesia)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及师生出席本次会议,围绕“宗教对话与当今时代”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会议开幕式由澳门37000Cm威尼斯徐弢教授主持,澳门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黄超和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伦理中心主任胡业平分别作了致辞,并由陕西理工大学杜小安教授担任翻译。
黄超副院长代表澳门37000Cm威尼斯对参会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回顾了与美国天主教大学20多年的学术合作,深切缅怀了致力于推动文明与宗教对话的前辈学者: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伦理中心的创始人乔治·麦克林(George F. McLean)教授、多伦多大学哲学系的沈清松教授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黄超指出,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我们面临现实世界的逆全球化和AI世界的超时空虚拟实在并行,文明交流互鉴和宗教对话面临新的处境和挑战,我们需要面对全新的未知领域和更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前辈学者对人类命运与共的深切关怀给予了我们学术探索和对话的动力,他们卓越的智慧将指引我们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之道。
胡业平教授回顾了宗教对话系列会议的办会历程,特别指出了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学科创始人段德智教授为宗教对话系列国际研讨会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强调了宗教对话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最后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意大利格列高利大学João J.Vila-Chã教授以赠书的形式表达了对会议主办方和与会学者的感激和祝愿。
黄超研究员、胡业平教授、杜小安教授(从左至右)
João J.Vila-Chã教授赠书
在主题发言环节,澳门37000Cm威尼斯吴根友教授、意大利格列高利大学João J.Vila-Chã教授、复旦大学陈纳教授和万隆苏南古农贾蒂国立伊斯兰大学Nurrohman Syarif教授就“宗教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依次做了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文明对话高等研究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从佛儒、耶儒对话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了构建宗教核心教义对话的“理论匝道”设想,指出要搭建起宗教核心教义对话的“理论匝道”,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各种宗教的核心教义和精神实质,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构成了宗教多样性的基础;其次,要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宗教的教义,寻找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和契合之处,提倡“曲通”的策略来处理差异和冲突,并关注我国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特殊性。同时,他还积极主张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推动全球宗教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João J.Vila-Chã教授分析了“话语”的定义,认为任何真正的语言行为中都隐含着对爱和正义的呼唤,爱和正义才是实现宗教和人类和平与对话的根本。他强调,只有把爱与正义放在首位,宗教政治、经济乃至人和人之间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对话才有可能;反之,失去了爱与正义这一根基,对话就有可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可能会成为暴力行为的辩护。
陈纳教授指出,在跨文化情境中,同一个宗教概念用不同文化的语言符号表达,产生符号解读差异的不可避免性,并从词源学和词义学的角度分析了“conversion/皈信”和“commitment/委身”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扭曲以及由此造成的在宗教神学层面的解读差异及其在宗教实践方面的影响,最后强调了语言及其翻译在宗教对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中国本土基督教神学和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意义。
Nurrohman Syarif教授分析了印度尼西亚宗教特别是伊斯兰教在社会学视角下的两面性,他聚焦于印尼沙里亚法(伊斯兰教法)与国家的关系,并分析了印度尼西亚在国家意识形态中融合沙里亚法的原则的做法,他认为,沙里亚法的实质可作为穆斯林行为的指导,促进与非穆斯林的真诚合作,进而在全球层面推动伦理与和平。
João J.Vila-Chã教授、陈纳教授、Nurrohman Syarif教授(从左至右)
在下午两个分会场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宗教对话的历史与理论”、“宗教对话的时代主题”和“宗教对话的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了20个精彩的学术报告,胡业平教授和杜小安教授分别担任第一会场和第二会场的翻译。
第一会场主题:宗教对话的历史与理论和宗教对话的时代主题
印度尼西亚阿特玛再也天主教大学的Mikhael Dua教授认为宗教可以成为人权的道德源泉,他结合自身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分析了宗教既可以是人权的根源,也可能被原教旨主义扭曲而侵犯人权。他强调人权的道德基础以及关于宗教差异的权利。
Mikhael Dua教授发言
长江大学杨蓉老师以段德智教授关于宗教对话的著述为材料对宗教对话理论进行了反思,重申了段德智教授从宗教文化层面入手,以文化和个人生存体验为中介,逐步推进至宗教信仰层面的间接对话,是宗教对话切实可行的途径的观点。
杨蓉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研究生邓梓琢聚焦一位犹太女性艾蒂·希蕾桑(Etty Hillesum)的思想经历,他认为,希蕾桑在她的日记中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她称之为“自己的上帝”,结合希蕾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个人遭遇,这一宗教性的概念超越了传统宗教框架中的神祇观念,而指向每个人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其本质中所蕴含的和平能力。
邓梓琢同学
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博士生李星从情感角度简要总结了儒家天人关系与基督教神人关系的区别与联系,她认为儒家更强调人对天的“乐天”情怀,是以人为中心、自下而上的“天人之情”;而基督教则更加注重上帝对人的“圣爱”,是以上帝为中心、自上而下的“上帝之爱”。
李星同学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桑靖宇教授引用了美国史学家林恩·怀特的观点和《道德经》中的道家思想,阐述了生态危机与科技文明发展的偏颇之间的关联,强调宗教需要实现生态主义转向以应对危机,并指出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柔弱慈爱的方式对待万物的道家思想为生态宗教提供了典范。
桑靖宇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的德语系Katja Wengenmayr(文佳佳)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展示了学科框架的重塑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新阐释。这一研究有助于跨文化宗教学比较,提高人们对不同文明和社会背景下宗教学研究的多元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现的认识。
Katja Wengenmayr(文佳佳)发言
南昌大学钱月老师通过对石门心学道歌文化样式的梳理,指出在近世日本儒学和佛教已经深入到民间社会,既聚焦宏观的本心问题又融入与以庶民生活实际为根本贴近百姓亲近民间社会,真正实现了宗教学问与庶民的对话。
钱月老师发言
武汉晴川学院魏亚飞老师以《多玛斯·阿奎那基督教信念合理化新探:再思“五路证明”有效性》为题,通过深入分析五路证明的前提和逻辑推理,加强了对证明本身的解读,以此证明其有效性,并推动对多玛斯基督教信念合理性的更深入理解。
魏亚飞老师发言
本场各位学者和同学讨论热烈,黄超关于“爱的秩序、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出路”的发言引起了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讨论。黄超认为,源于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爱的秩序理论对于指引当今时代的宗教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爱的秩序理论以情感层次说超越二元论,凸显了爱的原初价值。当代西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源于一种爱的缺乏和错位的国际秩序观,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儒家的仁爱,又包容不同文化的多元之爱。最后,陈纳教授分别对每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论,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了中肯的建议。
黄超研究员发言
陈纳教授发言
第二会场主题:宗教对话的理论与实践
澳门37000Cm威尼斯的徐弢教授认为基督教传教士早期在传教过程中对道教重视不足,甚至多有贬抑,直到晚清时期才开始正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引入比较宗教学等现代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虽然也并未根本改变传教士群体对道教的普遍轻视,但它标志着西方汉学背景下道教研究的初步兴起与发展。
徐弢教授发言
巴基斯坦伊克拉大学的学者Huzaifa Sarfraz老师和Aisha Khalid老师就巴基斯坦课堂中不同信仰之间的包容性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见解。她们通过向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的多所大学的不同宗教背景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师的方式,采用解释性顺序混合方法和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巴基斯坦课堂中哪些因素促进了或阻碍了巴基斯坦课堂内宗教间教育的包容性,对于促进不同宗教社区之间的理解以及在教育环境中推动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Huzaifa Sarfraz和Aisha Khalid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曹彦副教授根据现当代“宗教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是一个包含民族、经济、宗教、政治等多要素的有机整体,不应被割裂。他批判西方以宗教为工具干涉他国内政,揭露部分人鼓吹宗教无国界并自由扩张的荒谬性,认为当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这些要素发生冲突时,政府有责任也有权力进行必要的协调和管理。
曹彦副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的熊威副教授通过田野调查,特别是对华北农村天主教祝圣仪式的分析,揭示了天主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华北地区与本土民间信仰的互动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天主教徒视祝圣为新神父获得宗教恩典的庄严仪式,而民间信仰者则以独特视角将其类比为神父的婚礼。尽管双方对仪式的解释截然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能相互合作,共同促成仪式的顺利完成,体现了不同宗教信仰者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共识,为当前宗教对话、宗教治理以及宗教中国化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熊威副教授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博士生李美林同学引入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作为分析工具,特别是其关于存在、存在者、时间性以及语言等概念,从这一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卡尔·拉纳的“匿名基督徒”理念,认为该理念通过扩大基督教的包容性,可以深化对宗教对话本质的理解,为不同宗教及信仰体系间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李美林同学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Jo Young-Gi提出了通过佛教中的“无”和“不二”概念来促进深入有效的宗教间对话的新思路。他认为当前宗教间对话的停滞和冲突部分源于“实质性”范式的局限性,这种范式倾向于将其他宗教客观化和实质化。为了克服这一局限,他提倡采用大乘佛教的“不二”概念,通过“自我否定”的实践,使各宗教在虚无的维度上相遇,从而实现真正的共融和对话。
Jo Young-Gi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文碧方教授阐释了近代著名天主教徒英斂之的宗教思想及其与宋明理学的深刻联系。他认为,英斂之初涉学问即以宋明理学为基,此为其思想之根基。作为天主教徒,英斂之运用天主教教理对理学中的天理良知进行了革命性改造;同时,作为深谙儒学数十年的学者,英斂之又以理学义理创造性地变革了天主教教理,展现了其独特的宗教与学术融合思想。
文碧方教授发言
武汉轻工业大学白虹教授阐释了段德智教授宗教对话理论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和宗教多元主义的超越。他指出,段德智教授批判了亨廷顿国际政治学说中忽视宗教对话重要性的缺陷,并分析了宗教对话中的排他主义、兼容主义及多元主义理论的局限性,提出了不直接触及信仰核心,而是通过文化和个人生存体验作为中介,逐步深化对话,最终实现宗教信仰层面的交流与理解的宗教对话模式,超越了传统宗教对话的框架,为宗教对话带来新的启示。
白虹教授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方永副教授以“婚姻的基础:从人伦到人际”为题进行了发言,他以宗教对话的视角,探讨了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下对婚姻的不同理解和诠释,指出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与责任的结合体,更是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微观体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现代婚姻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基于个人选择与情感共鸣的人际关系,强调个体在婚姻中的自主性、平等性和幸福感。
方永副教授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博士生刘茹同学认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圆瑛法师在顺应时代变革,在组织、教育、爱国爱教上创新实践,既保护传统教义,又革新佛教教育,实现学修一体、丛林学院融合,对佛教现代化具有深远指导意义和现世价值。
博士生刘茹发言
澳门37000Cm威尼斯宗教学博士生谢卓悦结合实地调研和考察,以荆州D寺为例,分析“寺院自主养老”模式,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照料、基础护理、精神慰藉及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等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的佛教教职人员养老方式的新解决方案,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一种思路。
各位学者和同学的发言引起了现场的热烈讨论,杜小安教授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满腔的热情,为本场发言献上了热情洋溢的评论与总结。他强调了宗教对话的重要性,指出这一领域不仅是理论探索的沃土,更是实践行动的指南针;他还鼓励青年学者们要勇于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杜小安教授发言
本次会议不仅加深了学界对宗教对话在当代社会价值的理解,更为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重要平台。澳门37000Cm威尼斯副院长黄超主持会议闭幕式。意大利格里高利大学João J. Vila-Chã教授、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杜小安教授先后对会议做总结发言。他们对会议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宗教对话领域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鼓励与会者持续深耕学术研究,推动不同文化与宗教间的深入对话,促进全球文明的和谐共生与互鉴。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