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楚天金报】郭齐勇国学讲座引师生热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2-10-15

“国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国学的内容包罗致广,但我们还是可以作一点分梳……”昨日下午,本报与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联合推出的“喜迎十八大,荆楚名家行”第二站,来到武汉二十五中,澳门37000Cm威尼斯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用通俗、轻松、幽默的语言,作了一场关于“国学与人格成长”的精彩讲座,赢得在坐师生的阵阵掌声。

常识错误让人啼笑皆非

在郭齐勇开讲之前,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还特意向武汉二十五中捐赠了价值千元的《国学诵读经典》。

在随后的讲座中,郭齐勇表示,国学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是常识层面,即国学的ABC。如称谓、谦词等,现在很多年轻人闹了不少笑话,把“令尊”“足下”“家父”“内人”等用颠倒了。“有一次一名硕士给他的导师送贺卡,结果贺卡上竟然写着‘祝先师节日快乐!’让人啼笑皆非。”第二个是学术与技艺的层面,包括地方文化、民间技艺、学术传统之传承。三是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的层面,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懂得人生价值,培养人格操守,如何安身立命。四是民族精神,是国魂与族魂的层面。

考虑到昨日的听众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生,郭齐勇还专门安排了让学生诵读经典的环节,他一边引经据典,一边也尽量讲得通俗易懂,为了这次讲座,郭齐勇花了两天时间,准备了8000多字的讲稿。

希望国学多进中学课堂

郭齐勇说,中西方的礼仪其实是相通的,中国古代有“将入门,问孰存”的礼仪,就是说当人们进门的时候要注意门内外有没有其他的人,如果门外有人要过来,就应该替他支着门,让他进来。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不注重礼仪。“有一次我随团去国外参观,当经过一道门时,前面有一位非洲朋友先进,他打开门后,就替后面的人支着门,没想到,后面十余名中国朋友依次而入,没有一个人替换这个支着那道门的人,这个非洲朋友当时就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例子十分常见,也值得我们反思。”“我常常去机场,很多时候在机场大声喧哗的,往往都是中国大陆人,而同为中国人,台湾同胞的素质相对高很多。”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差异的问题,郭齐勇说:“这还要归功于台湾一直将《四书》作为国民教材。”他认为,在这一点上,中国大陆做得远远不够。所以,他鼓励中学生多读经典,同时也希望能有多一点的国学经典进入中学语文课堂。

国学教育开始尝试普及

“我们学校正在做着这样的尝试和努力,这也是郭教授选择走进武汉二十五中的原因。”昨日,武汉市二十五中校长邹伦海边听讲座,边向记者介绍,他说二十五中从2000年开始,就已着手尝试国学教育,现在学校坚持七年级学生要学《经典诵读》,八年级要学《名著品读》,九年级则要学习《时文阅读》,“我们还经常请一些国学专家、大师来学校为孩子们讲课,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还将长期坚持!”

记者了解到,昨日来到二十五中参加文化沙龙活动的,除了该校的师生外,还有数十名金报读者,他们专程从三镇赶来,一睹大师的风采。网名“菩提山人”的读者听完讲座后,在金报文化沙龙QQ群中留言:下午去听了公益课,郭齐勇院长讲得很有道理,我们的孩子如果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何谈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这值得我们反思。(楚天金报201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