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哲院  >  正文

【长江日报】武大留学生研究孟子获国际大奖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10-24

长江日报讯(记者黄莹 通讯员吴江龙 实习生孙志鹏)一个地道美国人,因痴迷中国哲学读起了武大的硕士,专门研究儒家。昨日获悉,这名叫司安杰的洋学生一篇关于孟子的万字论文,从全世界征集的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夺得亚洲哲学论文竞赛最佳奖。其研究发现颇为有趣:成为圣人也要靠“运气”。

据了解,亚洲哲学论文竞赛是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两年举行一次,论文征集对象是全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青年学者,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为主。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为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哲学的一流学者学术交流平台,颇具影响力。司安杰是3名获奖者中唯一一个老外。

司安杰的参赛论文题为《论〈孟子〉与道德不确定性》,主要研究孟子学说中的“道德运气”(moral luck)。全文用中文写就,12000字,再译成英文参赛。评委们认为,“道德运气”的提出在儒学研究中具有开创意义。

什么是“道德运气”?昨日,司安杰用流利的汉语向记者解释,就是道德的不确定性。“比如你夜晚在路上走,不小心吓到了别人,对方会指责你的不是,而不会考虑天太黑的关系。这种不为人所控制的因素就是道德运气”。

司安杰说,“通过研究,我发现孟子学说里‘道德运气’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孟子认为,“天”对人的道德提升有很大影响,“天”就是影响道德品行的一种不确定性;又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就是说,老百姓要有稳定的生计,才会追求道德,但是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这属于外在条件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运气”。

司安杰认为,“道德运气”的说法在西方早已有之,古希腊哲学里也有,是一套成熟理论。但是中国的儒家学说里几乎从未提过,可能是因为它对人们对于道德完善的追求造成了冲击。

人物>>>

原本来汉当外教

辞职改读圣贤书

司安杰33岁,来自美国爱荷华州,大学学的是英语文学。因为对跨文化交流有兴趣,2005年,他来到澳门37000Cm威尼斯教英语,一教就是5年。和中国学生交流时,他接触到了孔子、孟子,渐渐对中国哲学产生浓厚兴趣。为看懂《四书五经》,他用两年时间苦学中文,甚至考上武大国学名师郭齐勇的研究生,专门研究儒学。

“儒家理论很吸引人,很多我都很赞同。比如我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而不是人之初,性本恶。”司安杰笑着说。为了专心做研究,他辞去教职,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儒家经典和研究文献上,已经能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时间太少,要看的书太多,不然应该要背下来才对”。

如今,他已和美国太太在武汉安家,还生了一个孩子。“打算毕业后去英国读古希腊哲学博士,再回武汉教书,搞比较哲学研究。我很喜欢中国,希望能长期生活在这里”。

链接>>>

高校上万留学生专攻中国文化的不多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汉留学生以华中师大、武大、华中科大三所高校最多,总数约7000人,占我市留学生总数近七成。这些留学生中,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不少,但真正当专业来学的,一般都是汉语。

“像中国历史、哲学这些较深入的中国文化,要有较长时间的知识储备和较好的语言基础才行,所以学这些专业的留学生很少。”华师国际交流学院招生办负责人介绍。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3年10月22日)

http://cjrb.cjn.cn/html/2013-10/22/content_5238771.htm